时间:2025-06-13 02:46:24
继上一篇我们探讨了抗美援朝第五次战役专题系列的第十四篇:“180师失利!韦杰的60军层面应负什么责任?”之后,今天我们将继续讨论第十五篇:“180师失利!郑其贵师长和师本级层面应负什么责任?”
首先,回顾一下志愿军司令部对这一事件的定性。1951年7月19日,第五次战役结束约一个月后,志愿军党委以名义发布了关于180师失利的报告。报告指出:“经过三兵团与60军党委的多次调查,以及从突围归来的干部的反思与检讨,情况表明,虽然当时并未发生激烈战斗,但180师遭受了极为严重的损失,全师在未激烈作战的情况下就迅速崩溃。”报告继续指出,180师失利的主要原因是师内一些负责干部在被围后政治立场动摇,失去冷静,惊慌失措,出现了贪生怕死、单独逃跑的情况。如果当时的领导能够坚定信念,果敢冷静地进行周密的部署和组织,且深入动员并确保部队的团结一致,那么不仅部队能够成功突围,甚至伤员、山炮和大量行李也可能带出重围。
60军的检讨报告也对180师的失利进行了深刻反思。报告称,虽然战局中有许多原因导致180师被围,但当时师内负责干部的政治动摇、恐慌、右倾畏缩等问题,以及单兵逃跑的行为,未能果断沉着地组织突围或与敌死拼到底,最终导致了严重损失。该报告明确指出,180师应负主要责任。
从这两个报告中可以看出,志愿军党委和60军的定性总体一致,均认为180师在此次失利中应承担主要责任。特别是志愿军党委的结论,具有极高的权威性和严肃性,即使历经七十多年,其结论依旧客观并具说服力。
虽然从战役层面来看,志司、三兵团和60军均有责任,但与180师本身相比,师长郑其贵及师领导层的指挥责任显然更为重大和直接,应当承担主要责任。
我们可以将180师与其他单位的应急指挥进行对比,进一步明确差距。比如,27军在同一时期也面临了类似的退路被切断的危机,但彭德清军长果断决定改变转移路线,并及时处理突发情况,最终顺利撤离;12军91团虽然北归之路被彻底隔断,但在李长林团长的带领下,边打边行,最终成功突围。与之对比,180师的指挥和应急反应明显存在较大差距,至少在以下四个方面表现得尤为突出:
5月25日,美军已通过城隍堂一线师虽发现敌军活动,但未采取有效侦察措施,也未派遣部队进行接敌活动。直到敌军进逼至红矿岭并即将合围时,才意识到危机,导致部队未能及时做出反应。如果180师能对敌情保持敏感,果断将部队向北调动,或许能够避开困境。
当180师发现被敌包围但未完全合拢时,师长因与政治部主任商讨而犹豫了四个小时才决定分两路突围。在如此紧急的情况下,四个小时极为宝贵,但被浪费掉了,这暴露了师长决策不果断、缺乏担当的问题。
突围时,火力支持是非常必要的,但师领导在关键时刻竟然下令销毁山炮、迫击炮和重机枪,这直接削弱了部队的战斗力。而且,为了避免通讯泄密,指挥部还销毁了密本,导致部队失去了指挥联系。
在紧急情况下,各级干部应该坚守岗位、严密掌握部队状况。但当时的180师指挥官和干部们在危急时刻首先表现出惊慌,带领部队逃离。这导致部队失控,士气瓦解,最终彻底崩溃。相较于其他部队如27军,180师的指挥与组织能力显然逊色。
近年来有一种声音认为180师的官兵无辜,甚至是他们都很勇敢。这种观点在某些层面是成立的,但从全面检视历史和反思失败的角度来看,我们不应笼统地将180师的失利归结为“无辜”或“勇敢”,而应客观审视其整体战斗意志与作风。
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例子是20军58师,在面临敌情威胁时,能够主动阻敌,充分展示了军队的整体战斗意志。相反,180师在面临围困时,表现出了一定程度的混乱和崩溃,“全师未经过激烈战斗便迅速溃散”。如果180师能如同58师或其他部队一样,作出有力反击和有效突围,局势可能会有不同的结果。
- 539团因命令迟到而恐慌,未等1营撤回便匆忙突围。部队在行进中乱作一团,遇到一辆破车就慌乱失措,虽然未遇敌,但部队已经彻底失去纪律,最后只剩下二百多人。
- 540团负责掩护全师的后卫,但团长和营长在接到突围命令后,未通知部队便自行逃跑,导致该团的战斗力丧失殆尽。
这些例子显示出180师在战斗中的指挥混乱和士气低落,折射出该师在政治建设、军事指挥、官兵选拔等方面的不足。尤其是539团、540团的指挥官更换后,部队战斗力显著下降,而上级却未能及时解决人事问题,进一步影响了部队的战斗力。
因此,尽管有些人认为180师的官兵是无辜的,但从整体情况来看,这一观点值得反思,尤其是对郑其贵师长的全面评价应当更加谨慎和严肃。
下一篇文章将继续探讨第五次战役的内容,主题为“铁原华川芝浦里三大阻击战的评定”。欢迎继续关注并提出宝贵意见。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